Python教材课程思政案例

林子雨编著《Python程序设计基础教程(微课版)》配套课程思政案例。这些案例将思政元素与Python课程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具体的编程实践和项目任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思政元素在编程中的应用和意义。

(1)案例一:团结合作与开源精神

思政元素:团结合作、开源共享

案例描述:在Python课程中,介绍软件开发领域的开源精神,如使用由众多开源开发者贡献的各种开发包(如Matplotlib、NumPy、SciPy、TensorFlow等)。强调开源运动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整个人类的工作效率,促进了全社会文明的进步。引导学生理解作为软件工作者,应具备宽广的胸怀,乐于奉献,团结和服务于人民,避免走闭门建设的道路。

(2)案例二:积累与坚持

思政元素:积累、坚持、努力

案例描述:通过“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哲理,引入Python中的while循环概念。使用一个例子,如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足够大的纸,对折多少次以后才能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帮助学生建立指数增长的概念。在思政层面上,引导学生体会不论起点高低,只要坚持努力、不断成长,终会有所成就。

(3)案例三:珍惜时间与创新意识

思政元素:珍惜时间、创新意识

案例描述:在Python的组合数据类型章节中,通过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案例,重温名家诗句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借用“今夕是何年”这句诗词进入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在大好年华做更多有益、有用的事。通过迭代式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精细、严谨的工程态度和探究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4)案例四:人工智能意识与探索未知

思政元素:人工智能意识、探索未知

案例描述:在Python的标准函数库使用章节中,通过讨论“AlphaGo为何能打败围棋职业高手”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深度学习算法在其中的关键性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更关键的“人”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人工智能意识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探索未知,掌握过硬的本领,适应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的需要。

(5)案例五:奋斗精神与民族复兴

思政元素:奋斗精神、民族复兴

案例描述:在Python的循环结构章节中,通过“天天向上算法”来讲解循环结构的应用。使用数学公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每天进步一点点和每天退步一点点的巨大差异。通过案例演示、比照分析、上机验证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多形式感悟思政元素,从而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承担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6)案例六:严谨求实与工匠精神

思政元素:严谨求实、工匠精神

案例描述:在Python的编程实践中,引导学生注重代码的规范性、可读性和可维护性。通过具体的编程任务,如实现一个算法或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不仅关注结果的正确性,还要注重代码的逻辑结构、变量命名、注释等细节。强调在编程过程中要保持严谨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错误和异常,不断调试和优化代码。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在编程中的重要性,即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和品质。通过分享优秀程序员的案例和故事,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编程水平和专业素养。

(7)案例七: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思政元素:家国情怀、社会责任

案例描述:在Python的编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分析项目,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或行业趋势,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引导学生理解编程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个人发展,还可以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通过分享国内外优秀程序员的案例和故事,激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